站内检索

关键字: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规划计划 >> 发展规划

贵州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

来源:盘州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6-11-10 14:19:51 浏览次数: 文章字号:

索引号 00946540-2/2016-03042 发文日期 2016-11-10 公开日期 2016-11-10
文件编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文件有效性 长期
发布机构 盘县发改局 公开形式 网站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公开程序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内容摘要

贵州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

贵州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

发布日期: 2014 - 11 - 07

目录

前言…………………………………………………………………(1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环境条件………………………………………(3

第一节发展基础………………………………………………(3

第二节环境条件………………………………………………(7

第二章总体要求……………………………………………………(9

第一节发展思路与基本原则…………………………………(9

第二节主要目标……………………………………………(10

第三节发展导向……………………………………………(11

第三章重点发展产业(业态)……………………………………(14

第一节流通服务……………………………………………(14

第二节商务服务……………………………………………(17

第三节信息服务……………………………………………(20

第四节科技服务……………………………………………(22

第五节金融服务……………………………………………(29

第四章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增强规模效应……………………(31

第一节促进产业集聚………………………………………(32

第二节加强平台建设………………………………………(33

第五章推进融合发展引领产业升级…………………………(33

第一节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农业融合发展………(34

第二节促进服务业内部融合发展…………………………(36

第六章推进品牌建设提升产业竞争力………………………(37

第一节培育和引进品牌服务企业…………………………(37

第二节强化品牌建设配套服务……………………………(39

第七章强化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发展动力与活力……………(39

第一节推进政府服务和企业内部服务的市场化…………(39

第二节建立多元供给机制…………………………………(40

第三节推动产业组织模式创新……………………………(41

第四节加强政策支持………………………………………(42

第五节深化区域合作………………………………………(44

第六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45

第七节加强标准体系建设…………………………………(45

第八章保障规划实施……………………………………………(46

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46

第二节建立健全统计监测体系……………………………(46

第三节推进规划实施………………………………………(47

前言

   生产性服务业是直接或间接为生产活动提供中间服务的产业,涉及诸多产业领域,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具有专业性强、创新活跃、产业融合度高和辐射带动效应显著等特征,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也是国际国内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在我省经济发展现阶段,努力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加快培育壮大生产性服务业,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内需潜力、扩大就业规模、持续改善民生,还将有力助推和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拓展,对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农业、工业以及服务业内部在更高水平上的融合发展,促进经济整体扩规提质增效,进一步落实主基调主战略,确保同步小康目标的圆满实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BG/T4754-2011),借鉴上海等发达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分类标准,结合我省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基础和发展取向,重点对五大生产性服务业领域中的十三个产业或业态的发展进行规划:流通服务领域的现代物流和批发业(区域性批发市场);商务服务领域的电子商务、商务咨询、会展、人力资源服务、售后服务;信息服务领域的信息技术服务、软件与服务外包;科技服务领域的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节能环保服务;金融服务领域的融资服务。

    本规划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26号)、《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意见》(黔府发〔201418号)和《贵州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2014-2020年)》(黔府函〔2014107号)及其它相关专项规划进行编制,明确了全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和发展导向,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我省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和重要依据。

规划期为2014-2020年。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环境条件第一节发展基础

     近年来,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在工业快速增长、特色农业规模不断扩大和其它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拉动下,我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呈现出规模快速扩张、结构逐步改善、功能不断趋强、业态日益多样的态势,并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推动力量。据测算,2013年全省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800亿元,占生产总值和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22.4%48%,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不含旅客运输)增加值达到700.87亿元,占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份额为39.1%;金融业增加值达到433.5亿元,份额为24.2%;批发业(不含食品批发)增加值达到227.32亿元,份额为12.7%;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69.54亿元,份额为9.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28.26亿元,份额为7.2%;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8.57亿元,份额为2.2%。全省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数达到6.35万户,占服务业企业比重约为47%,其中:批发业约8400户,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约6500户,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约7400户,金融业约6600户,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约25500户,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约5900户。各相关产业领域发展基础得到不同程度的增强,在一些区域和部分业态中,初步呈现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生产性服务业与其它产业融合、集聚发展的态势和雏形,涌现出电子商务、大数据服务、会展、融资租赁等一批新兴服务业态。

    ——流通服务领域。煤及煤化工、磷及磷化工、铝及铝加工等专业物流体系初步形成,贵阳改貌物流等一些区域性综合物流园区已经建成并发挥作用,贵州“两港一中心”综合物流园、金清电子商务物流园等一批大型综合物流园区加快推进,贵阳、都匀获批为全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城市,城乡现代流通体系正在加快形成。遵义虾子辣椒市场、湄潭中国茶城、贵阳西部化工市场等区域性市场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贵阳西南国际商贸城、遵义龙坑专业市场群等一批大型专业市场建设顺利推进。随着覆盖全省的快速通道网络体系的基本形成和对外大通道能力的显著提升,物流、批发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基础条件明显改善。

    ——科技服务领域。研发设计服务方面,拥有瓮福集团、开磷集团、贵州桥梁公司、贵州交通设计院、贵阳铝镁设计院等一些具有国际国内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和专业设计机构,形成一批研发能力水平较高的团队,科技服务基础能力不断增强。截止2013年底,全省已拥有近500个研发设计及服务平台,主要包括39个国家地方联合和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44个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80个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3个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96个各级各类生产力促进中心(含7个国家级)、20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9个科技孵化器,以及一批成果转化交易平台,为科技服务业及相关产业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检验检测服务方面,国家酒类及加工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电子基础元器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新型墙体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磷及磷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煤炭清洁转化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茶及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国家低压电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7大“国检中心”已具备较强的行业影响力,检验检测服务市场化、品牌化进程不断加快。节能环保服务方面,在业态培育特别是本土市场主体培育上取得了一定进展,目前我省取得国家备案资格的节能服务公司30余家,完成省级节能服务公司备案工作50余家,实施火电、合成氨、硅锰合金等高载能行业合同能源管理项目11个,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省外市场过度依赖的状况。

    ——金融服务领域。融资服务平台体系加快构建,融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引金入黔”工程成效显著,花旗、招商、中信、民生、兴业、光大、浦发、重庆、南充等一批国内外金融机构入驻我省,贵阳日益成为辐射全省的金融服务中心。地方金融体系初步建立,贵州银行和一批农商行及村镇银行挂牌运行,组建了茅台集团财务公司、盘江集团财务公司,设立了贵州能源产业发展投资基金、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贵阳市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生物医药产业投资基金、中信昊园产业发展基金、民生能源产业投资基金、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等一批产业发展基金,搭建了省高开司、省铁投公司、省旅游投资公司、省科技风险投资公司、省信用再担保(集团)公司等一批产业融资平台、风险投资平台和政策性引导资金平台,融资性担保机构逾300家,小额贷款公司达350余家。

    ——信息服务领域。随着“数字贵州”、“三网融合”等建设的加快推进,以及大数据产业、信息和软件服务业等规划的实施,我省信息服务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初步形成了行业应用软件开发、系统集成、互联网和增值电信服务、智能电网、节能系统、数字安防、数字内容及多媒体等多业态服务体系,服务领域涵盖装备制造、现代农业、食品医药等行业。贵阳软件园已聚集约300家软件及服务外包机构,遵义软件园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中国电信云计算南方中心、中国移动贵州数据中心、中国联通贵州数据中心在贵阳落地建设。依托三大运营商基础平台,增值电信服务壮大发展,培育形成相关服务企业2000多家。朗玛信息等本土企业逐步壮大发展,行业影响力不断增强。信息安全服务受到更多关注,服务范围开始向相关产业领域延伸。

     ——商务服务领域。商务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专业服务机构逐步壮大,品牌效应有所增强。电子商务在各个产业领域的推广应用加快,与国内主要电商合作搭建的淘宝·贵州馆、京东商城贵州馆、阿里巴巴·遵义产业带等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基本建成并投入运营,全省电子商务企业超过了500家。会展业取得较快发展,建成了贵州省国际会议中心、贵阳国际会展中心等一批会展平台,“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酒博会”、“茶博会”三大会展品牌影响力不断提高。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建立了贵州人才市场、贵阳国际人才城等一批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并灵活采取校企联建、引进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等方式,加快了各类产业园区、生产基地人力资源服务平台的建设。工程咨询、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商务咨询服务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进程加快,培育形成了省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中鼎资信等一批具有较高资质的商务咨询服务企业和机构。

    但也应看到,我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需求支撑不足,基础较为薄弱,一些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具体表现在:一是总量规模小,对相关产业尤其是生产领域产业发展的服务支撑能力严重不足;二是水平层次低,传统生产性服务业态的运输、批发市场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科技含量高、市场增值性强的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产业发展滞后,一些新兴业态尚处于起步阶段,难以适应服务和引领相关产业发展的需要;三是市场竞争力弱,缺乏具有较强行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资质较高的企业(机构)少,企业(机构)创新能力普遍不强,市场主体“小、散、弱”等状况没有根本改变。

    第二节环境条件

    目前,我省经济发展已进入加速发展期、结构调整期和改革攻坚期,生产性服务业将迎来新的重大发展机遇,同时也将面临严峻挑战。从总体上看,环境条件将更加有利于我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加快发展。

     主要有利条件和重大机遇:(1)国家深化“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经济体制改革,颁布实施《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26号),将极大地释放各类生产性服务需求,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更为良好的环境和更加广阔的空间。(2)以推动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长江经济带”和“珠江-西江经济带”等为重点的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调整,不仅有利于加快构建我省与周边省市区的快速综合交通网络,还将极大地促进我省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与区域合作,进一步拓展生产性服务产业需求空间。(3)省内发展环境更加有利。省委省政府将发展服务业放在了重要位置,出台了《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和《贵州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2014-2020年)》,产业发展制度环境进一步改善;我省“两加一推”主基调和两大主战略的实施与“5100”工程的深入推进,将对拓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空间、提升发展质量、完善功能结构产生重要影响,以集聚发展、融合发展为主要特点的产业转型升级将进一步加快;省内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加快形成,大数据产业基地、贵阳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贵阳和都匀国家现代物流示范城市等重大工程的加速推进,将为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大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主要制约因素和重大挑战。(1)有效需求不足并对总量规模扩张形成较强的刚性约束。目前我省虽然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但工业化程度、城镇化水平还不高,产业规模小、层次低、产业链短,生产活动更多地局限于资源开发、初级加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尤其是一些新兴业态发展的需求空间还比较有限。同时,在国内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的“新常态”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逐步凸显,与这些行业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面临着需求增长减缓甚至萎缩的影响和制约。(2)人才队伍建设与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我省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实际需求衔接还有待加强,专业型培训机构及中介机构较为匮乏,中高端服务人才支撑严重不足,成为服务保障和市场竞争能力提升的主要制约因素。(3)产业创新能力偏弱。这在研发设计、检验检测、信息技术服务等对产业带动、支撑和引领功能强的领域非常突出。同时,大型服务企业(机构)极其匮乏,极大地影响了生产性服务业自身的发展尤其是内部的融合发展和集聚发展,以及支撑、引领其它产业发展的作用。(4)体制机制制约严重。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市场发育不充分,市场化、专业化、标准化程度低。在检验检测、研发设计等产业领域,政府色彩浓厚的各类检验检测、研发设计服务机构长期垄断市场,而在商务咨询等产业领域,具有政府背景的服务机构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众多国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的内部非核心服务业务尚未实现剥离或形成独立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多数生产性服务业缺乏统一、规范的行业标准。此外,市场监管不到位、行业自律性不强等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发展思路与基本原则

     一、发展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总体部署及要求,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服务功能集成升级为主要路径,以改革创新为驱动,以发展壮大重点业态、推进产业集聚与融合、引进培育服务品牌、优化发展环境为主要任务,着力推动服务市场化、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和标准化,着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着力促进服务业与工农业在更高水平上的有机融合,加快构建与我省主基调主战略相适应、具有鲜明贵州特色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支撑和引领全省经济提速提质增效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主导、需求引领。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和支持各种所有制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坚持突出重点、提升发展。根据我省现阶段产业特征和主要产业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大需求,以显著提升产业发展整体素质和产品附加值为重点,围绕产业链的打造和向高端延伸,突出传统业态改造提升、新兴业态培育发展等关键环节,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在研发设计、流程优化、市场营销、物流配送、节能降耗等方面的引领带动作用。

坚持集聚融合、特色打造。适应贵州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在区域性中心城市、制造业集中区域、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以及有条件的城镇实现集聚、集约化发展,着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互动,走出一条具有贵州特色的规模化、特色化发展路子。

    坚持改革驱动、创新发展。强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大开放力度,鼓励生产性服务业开展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不断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外部环境,激发内在发展动力与活力。

    第二节主要目标

    到2020年,全省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支撑和引领功能显著增强,形成一批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企业及机构、一批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产业集聚区,发展壮大一些具有先导性、引领性的新兴业态,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领先的大数据产业基地和西部地区重要的物流枢纽、金融商务会展中心、研发设计基地。

    ——总量规模快速扩张。20142020年,全省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左右,2017年达到3200亿元左右、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51%左右,2020年达到4800亿元左右、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52%左右。

    ——产业结构优化和集聚发展成效显著。生产性服务业信息化、专业化和标准化水平明显提高,信息技术服务、电子商务、会展等新兴服务业态的产业份额显著提升。集聚发展程度明显提高,到2017年形成40个以上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到2020年形成60个左右集聚区,集聚区营业收入在生产性服务业中的份额不断上升。

    ——重点产业发展取得突破。信息服务业发展成为我省新的支柱产业,打造形成国内一流的数据资源中心、大数据产业基地和新一代科技密集型信息技术产业集聚区。物流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提升,物流运行效率达到国内平均水平,建成全国区域性物流中心和西南地区重要物流枢纽。商务会展取得较大发展,成为西部地区重要商务会展中心。

    ——服务品牌形象基本建立。“服务品牌培育工程”取得重大进展,在流通、信息、科技、金融、商务等领域形成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服务品牌。

   第三节发展导向

   一、产业发展导向

    加快改造提升物流、批发(区域性批发市场)、融资、检验检测、商务咨询、研发设计、人力资源服务等已具一定基础、市场空间较大的7类业态,积极培育发展电子商务、信息技术服务、会展、软件和服务外包、节能环保服务、售后服务等基础薄弱但需求较大的6类业态,推进农业生产和工业制造现代化,引导相关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我省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

   (一)促进农业生产和工业制造现代化。

    以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为主要载体,搭建各类农业生产服务平台,加强政策法律咨询、市场信息、病虫害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种养过程监控等服务,健全农业生产资料配送网络,促进传统山区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推进面向制造业企业的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研发和系统集成以及生产、检测、计量等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鼓励开展工业设计、产品技术研发和检验检测、工艺诊断、流程优化再造、技能培训等服务外包,发展技术支持和设备监理、保养、维修、改造、备品备件等专业化服务,鼓励制造业与相关产业协同处置工业“三废”及社会废弃物,发展节能减排投融资、清洁生产审核及咨询等节能环保服务,推进工业向全链条、循环化、集群化转变。

     (二)支持企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

     围绕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鼓励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分离和外包非核心业务,培育和扩大涉农生产性服务市场。鼓励有能力的工业企业集团重点围绕提高研发创新和系统集成能力,由生产制造商向服务提供商转型,发展市场调研、产品设计、技术开发、工程总包和系统控制等业务。加快发展专业化设计及相关定制、加工服务,建立健全重大技术装备第三方认证制度,健全研发设计、试验验证、运行维护和技术产品标准等体系,构建现代营销体系以增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能力。

    (三)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农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

     以推进建设的综合型生产性服务集聚区、物流集聚区、专业市场(市场群)、金融商务会展集聚区、研发设计服务和服务外包集聚区、信息服务业集聚区为主要载体,推动生产性服务功能向现代高效农业和制造业延伸和渗透,促进服务业与生产领域融合互动发展。以技术融合为主要路径,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积极发展定制生产,满足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推动电子商务、数字内容、数据托管、技术推广、管理咨询等服务平台建设,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二、空间布局导向

    根据我省重点产业布局及发展需要,结合区域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按照“统筹规划、分类布局、突出重点、集聚发展”的要求,努力形成以贵阳市和贵安新区为核心、以遵义等其他8个市(州)区域中心城市为支撑、以重点产业园区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为主要载体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空间格局。

     根据产业发展基础及特性,对不同的生产性服务业态或主要平台进行分类布局。电子商务、检验检测、节能环保、研发设计、软件与服务外包、商务咨询等知识和技术密集型服务产业,主要布局在贵阳市、遵义市和贵安新区等人才和技术密集、创新能力较强的特大城市和区域;现代物流园区、区域性批发市场主要布局在交通枢纽、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主要生产地或消费集中区域;会展和大型融资服务平台主要布局在区域性中心城市。

    第三章重点发展产业(业态)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26号)精神,借鉴上海、浙江、江苏等发达地区发展经验,结合我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基础和取向,重点加快推进五大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十三个产业(业态)的发展:流通服务领域的现代物流和批发业(区域性批发市场);商务服务领域的电子商务、商务咨询、会展、人力资源服务、售后服务;信息服务领域的信息技术服务、软件与服务外包;科技服务领域的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节能环保服务;金融服务领域的融资服务。

     第一节流通服务现代物流

     根据我省工业化、城镇化战略推进需要,结合国家加快构建长江经济带、珠江—西江经济带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我省物流发展的新要求,着力打通我省联结长江黄金水道和珠江—西江的重要节点和航道,加快形成快速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发展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物流枢纽和全国区域性物流中心。

     优化物流业发展空间布局,着力构建与工业化和城镇化相适应的多层级、多业态、网络化、标准化的现代物流体系。以加快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为导向,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向重点物流城市、重点物流园区、重点发展领域优化配置,大力推进多式联运,培育和引进第三方物流企业,积极发展工业物流、农产品物流、商贸物流、口岸物流、应急物流、快递物流、内河航运物流,加快实施制造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物流标准化、物流技术创新、绿色物流、智慧物流等重大工程。到2020年,力争物流产业服务能力满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第三方物流和新兴业态物流的比重明显提高,物流服务的信息化、社会化、标准化、系统化、多功能化和增值化水平显著提升,物流运行效率达到国内行业平均水平。

     积极推进物流基础及配套平台建设。以加快推进区域性大型物流园区(基地)的布局建设为重点,立足交通区位、产业基础和物流城市辐射能力,改造提升和新建一批区域综合物流园区和大宗产品专业物流园区。建设省级物流综合信息服务网,形成覆盖全省、联接各地重点物流园区及物流企业并与国内其它重要物流信息平台形成链接的物流信息发布与信息共享平台。依托电子商务等信息化手段,改造提升一批物流配送中心,在每个县至少规划建设一个配送中心,加快形成“物流中心-基地-配送中心”的多级物流配送体系。

批发业(区域性批发市场)

     以区域性批发市场建设为主要载体和抓手,推进批发业健康发展。依托物流枢纽城市和物流节点城市、重点产业园区和物流园区,在区域中心城市或主要产地,以工业品或农产品批发为主体交易形式,加快建设和改造提升一批具有国内影响力和省内辐射力的区域性新型专业批发市场和综合批发市场,建立和完善产品展示、价格形成、交易结算、仓储运输、加工配送、检验检疫、信息发布、电子商务等基本服务功能和金融、保险、税务等配套功能。到2020年,建成一批交易额百亿元级区域市场,形成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专业市场和企业品牌。

专栏1                 流通服务重大工程及重点项目

     1、物流业

1)综合物流平台。重点推进贵州“两港一中心”综合物流园(孟关)、遵义李家湾高端综合物流园区等一批综合物流产业园区建设。

2)专业物流平台。重点推进贵阳综合保税区物流中心、贵阳白云国际冷链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中国普天现代物流创业园(云岩区)、贵州快递物流园区、贵阳京东电商产业园、贵州商贸物流港(扎佐建材家居物流中心)、贵阳市中药饮片生产基地及现代化医药物流中心、贵阳牛郎关现代物流园区、南明区润茂贵州物联港一期项目、息烽九寨物流园区、龙铁国际物流园、福泉磷化工综合物流园区、遵义“日日顺”家电物流产业园、遵义新雪域冷链物流园、贵州安顺飞瀑国际物流城、七星关区经济开发区商贸物流中心、六盘水市钢铁物流集中区、六盘水农副产品综合物流园(双水)、六盘水红桥新区无水港、义龙新区无水港、岑巩县冷链物流中心、松桃县农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中心等一批专业物流园区建设。

    2、批发业(区域性批发市场)

1)生产资料批发市场。重点推进贵阳西部化工市场、龙里工业原料市场、六盘水煤炭交易中心(水月)、黎平县木材交易中心、贵阳东方钢材市场异地搬迁、平塘县通州石材交易市场、遵义五金加工专业市场、中国(安龙)木纹石材国际交易中心等一批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建设。

2)农产品批发市场。重点推进贵阳石板农产品专业市场、绥阳金银花交易市场、榕江县大型蔬菜批发市场、六盘水曹家湾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扩建)等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

3)中药材批发市场。研究建设六盘水中药材经营公司(市场项目)等一批中药材批发市场。

4)生活资料批发市场。重点推进黔中商贸物流中心、遵义国际商贸城、铜仁义乌小商品市场等一批生活资料批发市场建设。

5)特色轻工批发市场(交易基地)。重点推进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白酒交易所、贵州民族民间工艺品暨旅游商品交易基地(平坝)、仁怀市白酒交易中心等特色轻工市场建设。

第二节商务服务电子商务

加强与京东商城、阿里巴巴等国内知名电商的战略合作,大力推进淘宝·贵州馆、京东商城贵州馆、阿里巴巴·遵义产业带等具有贵州特色的第三方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建设,规范并提升集交易、电子认证、在线支付、物流、信用评估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功能,推动电子商务服务集成创新。深化大型企业电子商务应用,促进大宗原材料网上交易、工业产品网上订制、上下游关联企业业务协同发展,创新组织结构和经营模式。积极引导小微企业依托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开展业务。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积极培育农产品电子商务,鼓励网上购销对接等多种交易方式。加快建设覆盖全省的开放式电子商务快递配送信息平台和社会化仓储设施网络,规范建设快件处理中心和航空、陆运集散中心。整合利用现有商业设施、邮政便民服务设施,加强共同配送末端网点建设,推动社区商业电子商务发展。积极发展移动电子商务,推动移动电子商务应用向工农业生产经营和相关服务产业领域延伸。大力推进贵阳市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发展电子商务可信交易保障、交易纠纷处理等服务。在贵安新区积极探索发展跨境电子商务。

专栏2                     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1、综合电商平台

重点推进淘宝·贵州馆、京东商城贵州馆、阿里巴巴·遵义产业带、贵阳国际电子商务产业园、家有购物集团电子商务文化产业基地、贵州单品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深圳市福中达电子商务产业园、观山湖区电子商务产业园、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贵州电商谷、遵义经开区电子商务园、遵义电子商务产业园、长征天成“遵义通”、西南片区物流信息交易平台、六盘水电子商务运营中心、六盘水电子商务产业园(红桥新区)、铜仁市电子商务孵化示范中心等平台建设。

    2、特色优势产业领域电子商务平台

重点推进西部化工市场电子商务平台、基于O2O电子商务模式的黔酒产业发展研究与示范平台、黔茶商城、贵州佰酒汇电子商务网站、有机绿色食品综合交易平台、西南医药电子商务中心、六盘水煤炭交易中心电子商务平台、贵州酒连网电子商务平台、贵州好想带特产网上商城等平台建设。

    3、其它电子商务平台

重点推进贵州“马上到”云服务电子商务园、汽车网络竞拍平台、贵州手机行业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车我爱”汽车服务电商平台、“优随享”社区移动(连锁)电子商务、籽惠社区电子商务、车行家网、“轻松购”电子商务大学生创业平台、贵州热线智能WIFI、贵州夜郎宝藏网络分销体系、贵州家居建材一站式电子商务服务平台、黔城无线等平台建设。

商务咨询

以提升我省制造业、现代农业和服务业发展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积极引导商务咨询企业开展市场调查、资产评估、管理咨询、发展战略、会计、审计、法律、税务、信用评估、经纪代理等咨询服务。

积极推进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企业)建设。完善商务服务企业准入和退出机制,积极发挥省注册会计师暨资产评估师协会、贵州中鼎资信评估有限公司等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企业)作用,鼓励商务咨询服务各业态企业(机构)联合、重组,开展多种形式的省际业务合作,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较高公信力的商务咨询品牌服务企业。建立健全商务咨询服务体系。完善产业发展战略、市场调查、勘察设计、工程咨询、风险评估服务标准化体系,健全商务咨询服务的职业认证制度和信用管理体系。

会展服务

加快会展业发展机制创新,积极推进会展业市场化运营,力争把我省建设成为国际性夏季会展中心。进一步完善贵阳国际生态会议中心、贵阳国际展览中心等会展平台服务功能,提升“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中国酒类博览会”等品牌影响力。支持遵义市加快推进新蒲会展中心建设。立足我省生态、气候、文化旅游等资源禀赋和特色产业发展需求,结合城市品牌塑造,积极支持六盘水市、安顺市、毕节市、铜仁市、黔东南州、黔西南州、黔南州规划建设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会展平台,培育一批新的特色会展品牌。到2020年,培育5-8个具有国内国际影响力、彰显“贵州服务”特色的会展品牌。积极推进金融、商务和会展集聚发展,形成一批相关品牌企业和机构聚集的集聚区。

人力资源服务

根据不同产业、不同层次对各类人力资源服务产品的需求,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供需对接,引导各类企业(机构)开展专业化的人力资源服务,推进人力资源服务创新。强化生产性服务业所需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开发培训。整合省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和企业实训基地等各种培训平台,积极优化人力服务资源配置。加强与省外品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合作,培育壮大一批竞争力较强的综合型、专业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不断提升我省人力资源服务水平。借鉴国内外成功成熟的经验,积极发展猎头公司等机构,创新人力资源服务模式。

售后服务

完善产品“三包”制度,推动发展产品配送、安装调试、以旧换新等售后服务,积极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发展远程检测诊断、运营维护、技术支持等售后服务新业态。在装备制造业领域大力发展专业维护维修服务,鼓励省内有条件的大企业集团开展设备监理、维护、修理和运行等全生命周期服务。培育专业化、社会化的第三方维护维修服务,支持具备条件的工业企业内设机构向专业维护维修公司转变。加强售后服务专业队伍建设,健全售后服务质量监测体系,不断提高用户满意度。

第三节信息服务

围绕做大做强大数据服务、软件与服务外包等服务业态,提升完善和规划建设一批基础及配套服务平台,积极引进一批国内外信息服务龙头企业(机构)和高端人才团队,培育壮大一批本土企业,形成一批高端信息服务品牌,将信息服务业打造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引领和支撑我省经济加速发展、加快转型。

信息技术服务

以大数据产业为核心,加快实施《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规划纲要(20142020)》提出的“五大计划”和“六大工程”,重点推进贵安新区和贵阳市大数据基地建设,积极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云计算、大数据龙头企业,汇聚一批大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加工、应用等中小企业,形成一批创新型研发平台,突破一批大数据关键技术,培育一批基于大数据的信息消费、文化创意、先进制造等领域新兴业态,努力建成全国领先的大数据资源集聚地和应用服务示范基地。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大力推进北斗卫星系统应用、呼叫中心建设。以丰富增值电信业务为重点,培育发展一批SP企业,加强与基础电信企业的合作,巩固优势业务,积极扩展新兴业务。开展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管理、监控、终端安全等信息安全产品研发和相关服务,推进信息安全产品和服务在电子政务、医疗、金融、能源、交通、教育等领域和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工业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软件与服务外包

以我省支柱性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围绕研发设计数字化、装备制造数字化、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大力推进工业控制软件和嵌入式软件研发,引导和促进相关产业实现创新突破发展。积极推动电子政务、行业解决方案、信息技术运维、咨询和培训等业务发展,在智能终端领域中支持网络应用、移动电子商务、移动办公、多媒体娱乐、游戏、定位服务等应用软件开发与应用。培育打造我省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一级资质企业,逐步提升软件服务整体资质水平和市场拓展能力。推进面向“三网融合”的数字媒体公共平台建设,提升完善贵阳数字内容产业园服务功能,推出一批具有贵州民族特色和较强市场影响力的数字影视动漫自主研发产品。围绕“打造全国重要软件和服务外包基地”,继续巩固和提升中低端软件和基础服务外包,积极开展研发设计、动漫创意、专业技术服务等高端知识型外包服务。

专栏3                信息服务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

    1、信息技术服务

1)云计算及大数据。以中国电信云计算南方中心、中国联通云计算基地、中国移动数据中心、百度西部云计算中心等项目重点,培育一批数据存储中心;以富士康(贵州)第四代绿色产业园工程一期云计算中心、黔南超级计算中心项目、黔东南州申黔互联凯里数据中心、六盘水大数据信息中心、六盘水云安全平台及云计算数据中心、北京创圆同一云计算中心、翔明科技数据中心、讯鸟云服务中心、安维思电子IDC数据中心、北京云基地公司贵阳大数据产业基地、中电贵云数据服务科技园等项目为重点,培育一批数据处理中心。

2)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应用服务平台。以电子政务、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智慧旅游、工业、电子商务、食品安全等“7+N”云工程为重点,培育一批重点行业领域公共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包括:基于物联网的制药企业ERP管理平台研发及产业化、离散制造业信息化系统应用培训平台建设项目、贵州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公共服务云平台、医药产品信息追溯平台、中小企业P2P网贷信息化服务平台、贵州省生物医药产业技术转移综合服务平台、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六盘水物联网产业基地、贵州卓霖防伪科技物流服务平台和二维码查询服务中心、基于TD-LTE专网的建设行业应用平台、基于移动互联网图像识别技术的云媒体平台、金证科技信息服务、电子设备协同互联国家工程实验室西南分中心、智慧教育信息服务平台、智慧旅游景区、贵阳智慧城市配送信息平台、亿易通智慧城市体验园、六盘水市智慧城市服务平台、六盘水呼叫服务中心、六盘水互联网网上安全检测平台。

    2、软件开发与服务外包

重点推进贵阳信息与数据产业园、西骏时空数字化产业园、贵州出版集团数字出版产业园、中航产业园、贵阳世纪恒通信息产业中心基地(一期)、中兴通讯软件开发及产业化、中铁通信信号公司贵阳总部基地、深圳食品安全与营养贵州公司信息服务外包、县级供电企业信息化支撑平台应用推广、公众电子服务软件平台等重点园区和重点项目建设。

第四节科技服务研发设计

立足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围绕我省重点产业生产系统智能化、产业组织网络化和产品需求多样化发展需要,以巩固提升现有各级各类研发设计及服务平台为重点,新建一批国家、省级研发设计及服务平台,加强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和服务,构建和形成面向以省内需求为主的产品研发设计服务产业链,增强我省研究设计服务能力和水平,推动“贵州制造”向“贵州创造”跃升。

计能力建设,带动产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在新材料、优势资源开发、特色装备制造、医药、白酒、特色食品、能源、信息、物流、节能环保、建筑等产业和领域,巩固完善29个国家级各类研发设计平台服务功能,着力提升281个省级研发设计平台的技术创新能力。围绕推进民族民间文化旅游资源产业化开发需要,支持蜡染、刺绣、银饰、漆器、萧笛等一批民族民间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产业开发研发设计平台建设。到2020年,力争国家级研发设计平台达到40个以上,省级研发设计平台达到350个以上。

积极推进研发设计服务,提高研发设计成果转化效率和产业化水平。(1)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增强研发创新组织水平,带动企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提高研发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效率。继续加强国家级物流中心自动化装备及系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国家重点培育产业联盟(无人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的建设,加大对磷化工、茶产业、装备制造、辣椒产业、无人机、新材料、物流装备、中药现代化等产业领域20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培育和支持力度,积极推进其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到2020年,力争省级及以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能够覆盖全省所有重点产业、绝大多数研发设计服务企业和机构,研发设计能力和成果集成及转化水平显著提升。(2)加强研发设计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提高成果转化效率。继续加强国家专利技术(贵阳)展示交易中心、贵州技术产权交易所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技术市场贵阳服务平台(以贵阳火炬科技成果评估交易服务有限公司为主体)等现有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能力建设和业务拓展,适时推出一批成果转化交易平台,显著提高研发设计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转化率。加强贵阳软件园、贵阳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等9个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能力建设,在国家级和重点省级产业园区推进建设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力争2020年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超过20个,创新成果转化效率和产业化水平显著提高。(3)加强省级专业咨询平台建设,完善和提升功能。巩固提升现有20个工业设计和装备制造、化工、特色农业、信息、物流、会计等专业咨询平台能力,继续推进一批专业咨询平台建设,发挥行业和专业咨询服务功能。(4)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研发设计咨询服务能力建设。提升贵州科创新材料生产力促进中心、贵阳生产力促进中心、贵阳市小河生产力促进中心、遵义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贵州航天生产力促进中心、遵义市红花岗区生产力促进中心、湄潭县生产力促进中心等7家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的研发设计服务能力建设,完善和提升功能,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和研发设计服务平台。加强其它89个各类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能力建设,稳步扩大规模和实力,培育一批新的国家级平台,强化其联结产学研、衔接各创新主体、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功能。加强研发平台建设的统筹规划和管理,提高平台使用效率。(5)加强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壮大知识产权服务业。鼓励和支持现有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全面拓展服务范围,重点在知识产权代理、信息、法律、咨询和培训服务等方面做大做强。加大新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培育力度,引入国内知名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来黔设立分支机构,到2020年,培育形成20家以上综合性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

节能环保服务

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立足省内中心城市发展基础,积极培育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产业。以培育发展第三方专业节能环保服务机构为重点,加快推进政府相关服务机构的市场化发展,加强相关要素资源的优化整合,积极培育本土节能环保服务机构,并加强与国内外品牌服务机构的合作,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第三方服务品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和行业服务标准,提升完善服务功能,促进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的全面提升。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建设节能环保产业园。

积极开展节能减排投融资、能源审计、清洁生产审核、工程咨询、节能认证评估等业务,鼓励电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行业有条件的大型重点用能单位开展专业化节能环保服务。在工业污染防治、烟气脱硫脱硝除尘、挥发性有机物防治等重点领域,鼓励发展系统设计、设备成套、工程施工、调试运行和维护管理等环保服务总承包。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积极探索区域节能市场化交易。开展关键技术工程试点示范,推动节能环保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鼓励在各类城市、开发区和重点行业开展综合环保服务试点,研究规划建设废弃物逆向物流交易平台,探索建立生产过程协同资源化处理废弃物交易市场。

检验检测

围绕我省检验检测服务发展需求,加强检验检测服务能力建设,加快形成以市场运作为主、层级结构合理、满足我省产业发展需求、服务西部乃至全国的检验检测服务体系。深化公益类检验检测机构改革,加快业务同质化检验检测及认证机构的优化整合。积极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服务,鼓励不同所有制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增强权威性和公信力。鼓励和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内部检验检测机构通过获得实验室认可等手段开展社会化服务,提升检验检测服务市场化水平。加强测试方法、测试技术等基础能力建设,发展面向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的分析、测试、检验、计量等服务。完善检验检测产业体系,加强矿产品、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农产品和医药食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的第三方检验检测服务,强化药检、医疗器械检验、进出口检验检疫、农产品检测等服务功能,积极发展能源合同管理等在线监测。加强检验检测行业标准化建设,支持有条件的检验检测机构积极参与制定国内行业检验检测标准,形成一批国内知名的检验检测服务品牌。积极推进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一体化发展。加强检验检测行业诚信体系建设。

积极推进各级各类检验检测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7大国检中心和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服务辐射功能,力争新建一批国家级检验检测平台,并在服务能力和标准上力求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根据重点产业发展需要,改造提升一批省级平台服务功能,新建一批省级检验检测平台。完善和提升一批第三方检验检测平台服务功能,培育发展一批新的区域性第三方检验检测服务平台。

推进贵阳检验检测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以四大国检中心为基础,引导相关服务企业(机构)向观山湖区集聚,尽快形成服务全省、辐射西南的检验检测服务业集聚区。

专栏4                科技服务重大工程及重点项目

    1、研发设计

1)新材料。加强贵州国家复合改性聚合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纳米材料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贵州高性能聚合物材料关键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贵州遵义钛业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技术中心等4个国家级研发设计平台和27个省级研发设计平台创新能力建设。积极推进锂离子动力电池材料研发及动力电池检测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2)能矿产业。加强贵州省磷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宏福实业总公司企业技术中心、贵州开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技术中心、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5个国家级平台和27个省级平台创新能力建设。积极推进黔南州磷化工研发中心、六盘水煤炭技术研究中心、六盘水醇醚燃料研发中心、煤层气发电梯级利用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绿能纪元(北京)国际量子电能技术研究院、西南煤机研发中心(六盘水)、煤炭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红果)等项目建设。

3)装备制造。加强国家精密微特电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铝镁电解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江南航天集团企业技术中心、贵飞公司企业技术中心、振华集团企业技术中心、贵州轮胎公司企业技术中心、贵州航天电器公司企业技术中心、贵州黎阳公司企业技术中心、中国航空标准件制造公司企业技术中心等9个国家级研发设计平台和105个省级研发设计平台创新能力建设。积极推进奇瑞节能环保汽车研发中心、中航聚电钽电容研发中心、险峰轧辊磨床研发中心、北斗技术研发及工程技术中心、贵州省陶瓷产品研究设计中心、贵州电器工程研发中心(遵义)、微型燃气轮机发电装置试验样机研制、智能仪器开发、工业焊接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物联网平台下的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设备生产基地、高技术新兴产业示范基地、高精准度三维智能专用CDRSWGY-I骨密度》、基于磁阻效应的MEMS磁敏传感器研发及产业化、毕节新能源汽车研发中心、六盘水钢构研发设计中心、黔南州装备制造研发中心等项目建设。

4)新医药。加强西南民族药新型制剂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西南药物制剂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细胞工程生物医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贵州益佰制药公司企业技术中心、百灵制药公司企业技术中心等5个国家级研发设计平台和39个省级研发设计平台创新能力建设。加强国家苗药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项目建设,积极推进神奇药业生产研发基地、贵州省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工程产业化、贵州苗药公司研发中心(黔西南)、贵州德良方制药公司研发中心(黔西南)、黎平县侗药研究生产基地、铜仁中兽药制剂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等项目建设。

5)白酒及特色食品产业。加强贵州茅台酒厂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技术中心1个国家级研发设计平台和13个省级研发设计平台创新能力建设。积极推进仁怀市酒类产品设计中心、石阡县野生甜茶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等项目建设。

6)物流。加强2个物流领域省级研发设计平台创新能力建设。积极推进贵州商贸物流港全球供应链运营及技术中心、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物流新技术开发研究中心建设。

7)农业。加强贵阳、湄潭等4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和27个省级研发平台(含茶产业研发平台2个)创新能力建设。积极推进赤水市竹制品研发设计中心、赤水晒醋研发设计中心、贞丰县葛根系列研发服务平台、晴隆县肉羊产业研发中心、麻江蓝莓生态循环产业示范园区服务平台、赤水金钗石斛研发中心、独山铁皮石斛研发中心、黔北中药材种质资源保存库等项目建设,加快油茶、猕猴桃、刺梨、苦荞等一批产业研发中心建设。

8)生态与环境。加强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地交通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喀斯特地区关键信息技术及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4个国家级研发设计平台和11个省级研发设计平台创新能力建设。

9)其他。加强物联网技术及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国家级研发设计平台)和7个建筑领域、15个信息服务领域省级研发设计平台创新能力建设。积极推进多彩贵州品牌研发基地、基于安卓的电网移动地理信息平台、贵阳国际特色生物产业提升基地、新蒲高科技产业园研发区、贵州顺立达科技研发中心、七星关区科技研发中心、台江县银饰刺绣技术研究中心、雷山民族民间手工艺品文化保护传承和创作发展示范基地、印江县武陵山土家民族文化研究中心等项目建设。

    2、节能环保

  加快贵州省能耗在线监测平台建设,提升中节能建筑节能有限公司贵阳总部基地、贵阳低碳交易中心等现有节能环保服务平台功能。

    3、检验检测

1)能矿产业。进一步提升煤炭清洁转化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磷及磷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检验检测能力。重点推进贵州省锰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贵州省石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思南)等项目建设。规划建设煤炭清洁转化产品监督检验中心(盘县)、电力设备检修调试中心等项目。

2)装备制造业。进一步提升国家电子基础元器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低压电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贵州省高中低电器公共检测技术服务平台、贵州省电子产品公共检测服务平台等检验检测能力。规划建设贵州西部特种设备综合检测中心实验室(钟山)、贵州省矿用机械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钟山)、贵州省特种设备监督管理平台等项目。

3)特色轻工业。进一步提升国家酒类及加工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茶及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贵州省白酒产品公共检测技术服务平台、国家级酒类重点实验室、贵州省茶产品公共检测技术服务平台、贵州省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都匀)等检验检测能力。重点推进贵州省银饰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项目建设。规划建设中药分析检测平台、中国酒都仁怀白酒检测公共服务平台、贵州省银饰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毕节市食品药品检验监测中心等项目。

4)建材。进一步提升国家新型墙体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贵州省中小建材企业技术服务中心公共服务平台、贵州省商品混凝土性能检测中心、贵州省建筑材料防火性能检测中心等检验检测能力。规划建设国家分接开关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贵州省石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思南)等项目。

5)农业。进一步提升贵州省化肥产品质量监督中心、贵州天麻标准化建设及检验检测中心等检验检测能力。规划建设六盘水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贵州省肉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黔西南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兴义)、省际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贵州天麻标准化建设及检验检测中心、贵州省森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项目。

6)节能环保。进一步提升贵州省节能减排公共检测技术服务平台、贵州省LED产品公共检测技术服务平台、贵州省重点用能单位能耗检测节能技术服务平台等项目市场服务能力。规划建设环境检测中心、车用醇醚燃料检测中心(水城)等项目。

7)新材料。进一步提升国家新型墙体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项目检验检测能力,推进金属材料理化检测服务能力等项目建设。

8)公共服务。进一步推进贵州省地方标准化查询服务平台等项目建设。

9)综合。进一步提升贵州省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等检验检测能力。重点推进贵州省产品质量提升服务平台、贵州省检验检测资源数据库等项目建设。规划建设安顺市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测信息服务平台、六盘水市工业品化验检测中心、贝格曼博士后工作站检测中心(水城)、黔东南省级质检中心、遵义新蒲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等项目。

10)其他。规划建设贵州省计量检测科技基础服务平台(基地)、贵州省软件检测公共服务平台(二期)等项目。

第五节金融服务融资服务

加快完善融资服务体系,显著增强融资服务能力和效率,进一步强化融资服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整合各类融资平台资源,建立一批服务规范、功能完善的区域性融资服务平台。积极拓展融资租赁服务等融资服务领域,促进服务产品创新,建立渠道多样化、监管统一化、制度规范化的融资租赁服务体系。

积极推进重点领域融资平台建设。巩固提升现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平台,创新融资方式,努力满足我省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融资需求。着眼股权增值、股权转让、信息展示、债券融资、金融资产交易、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进入和退出通道等功能形成,有重点地加强贵州股权金融资产交易中心的综合性融资、培育企业转板上市、股权登记托管等建设,积极打造在西南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非上市公司股权转让平台、综合性投融资服务平台、新三板挂牌企业输送平台和IPO企业培育平台。巩固提升现有科技融资平台,支持中关村贵阳科技园以市场化手段推进相关创新试点和面向中小企业服务的融资载体建设,引导社会资金加快进入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融资性担保行业从数量扩张向规范发展转变,切实提高资信水平和担保服务效率,推动小额贷款公司规范发展。提升中小企业网络融资服务平台服务功能,创新服务品种。支持现有产业融资平台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集团)创建新的产业融资平台。

加快构建融资租赁服务体系。建立覆盖全省统一的融资租赁行业信息服务平台。建立租赁服务企业-设备制造企业-商业银行战略合作联盟,大力推广大型设备、生产线等融资租赁服务,鼓励融资租赁企业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开展新兴融资租赁服务试点。按照程序标准化和管理规范化要求,在有条件的市州建立运转高效的租赁物与二手设备流通市场,建立和完善租赁物公示、查询系统和融资租赁资产退出机制。研究设立融资租赁产业基金。鼓励企业自发组建省级融资租赁行业协会,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和行业自律。

专栏5                     融资服务平台建设

    1、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平台。省高速公路开发总公司、省铁路投资公司、贵阳市轨道公司。

    2、私募基金平台。贵州能源产业发展投资基金、贵州水业产业投资基金、贵州产投康健投资基金、中科贵银产业投资基金、贵阳市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生物医药产业投资基金、中信昊园产业发展基金、民生能源产业投资基金、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贵州千易基金管理公司、安顺富海高技术服务业新兴产业国家参股创业投资基金。

    3、科技融资平台。贵州省科技风险投资公司、贵阳国家高新区“四台一会”、贵阳市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前海人寿国际金融科技中心和贵阳银行科技支行、工商银行科技支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专业支行。

    4、融资担保平台。贵州省再担保有限责任公司、贵州省中金信用再担保有限公司。

    5、产业融资平台。茅台集团财务公司、盘江集团财务公司、中航财务公司、振华集团财务公司、南方电网财务公司、省旅游投资公司。

    6、区域股权交易平台。贵州股权金融资产交易中心。

    7、其它。华融金融中心、贵州融通金融超市、遵义中心城区金融服务综合体(汇川)、示范小城镇金融中心,以及网络小贷公司等互联网金融服务机构。

第四章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增强规模效应

以区域中心城市、重点产业园区和相关产业资源富集区为主要依托,围绕主导产业发展或主体生产性服务功能拓展,立足多样化、多层次的生产性服务需求,推动相关服务企业(机构)在一定空间内按照功能分区形成集聚发展,增强生产性服务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进一步带动、支撑、引领生产领域和相关服务业的规模扩张与转型升级。

第一节促进产业集聚

根据各业态的市场需求空间、产业成长性、区域辐射力及发展现状,围绕区域板块构建、两大主战略实施与产业融合互动发展带来的重大需求和服务供给平台的布局建设,结合“5100”工程建设,重点推动物流业、区域市场、融资服务、会展服务、研发设计服务、信息服务等六种主要形态的产业集聚,为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化、高新化、专业化、标准化水平,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加速转型升级提供强力支撑。

推动形成多业态生产性服务产业集群区域。依托贵阳中心城市基本形成的六类业态产业集聚态势,加快产业升级,建成布局合理、业态多样、功能完善、服务高端、辐射全省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挥遵义中心城市物流业、区域市场、融资服务等业态产业集聚态势,积极引导会展服务、研发设计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等业态产业加快集聚,打造区域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培育打造一批专业生产性服务产业集聚区域。打造以物流业、区域市场、研发设计服务为重点的安顺中心城市产业集聚区,打造以大宗工业物流、区域专业市场为重点的“毕水兴”城市产业集聚区,培育以专业物流、区域市场、会展服务为重点的凯里、都匀、铜仁城市产业集聚区。

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为抓手,推进重点生产性服务业态的集聚发展。加快推进纳入《贵州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集聚区规划》)的105个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其中,综合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32个、物流集聚区27个、专业市场(市场群)28个、研发设计服务和服务外包集聚区4个、金融商务会展集聚区10个、信息服务业集聚区3个。适时推进建设一批新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第二节加强平台建设

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结合集聚、集约发展要求,立足不同业态、多层次生产性服务的需求,以及区域辐射带动和发展引领的要求,积极整合各类要素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一批面向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和中小企业的信息、市场、交易、检测等具有专业功能的公共服务平台。结合《贵州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2014-2020年)》,建设一批集聚效应突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专业服务平台和相关公共服务平台,科学设置并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区,积极引进相关服务企业及机构入驻,加快促成相关生产性服务产业集聚、企业集中和功能集成,打造一批引领全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转型升级的产业示范区。

第五章推进融合发展引领产业升级

以技术融合为主要路径,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为主要载体,推进服务业内部和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农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培育和拓展新的服务需求,强化生产性服务业各领域内部支撑和对其他产业研发、生产、商务、运营、管理等全过程的服务支撑。

第一节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农业融合发展

以技术融合和功能要素融合为主要路径,以产业链延伸融合为主要模式,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农业的融合发展,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培育和拓展新兴服务需求。

以加快发展资源深加工、特色轻工、重点装备制造为重心,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更高水平上的融合发展。(1)支持原材料企业通过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积极构建研发、设计和销售价值链,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资源型产业的融合,为建设成为国家重要资源深加工基地提供有力支撑。支持已经初步具备上下游产业链延伸功能的企业集团开展专业增值服务,由传统制造企业向集成服务提供商转型。在铝及铝加工等优势产业领域,积极推进构建具有行业特色的研究开发、工程集成、持续改进三位一体、互动协同的研发设计服务体系。推动白酒、煤炭等在西部地区乃至国内市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品发展期货、现货交易平台,支持有关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等载体增强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产业协同能力。支持利用循环经济方式,与相关企业协同并有效处理工业三废,构建节能减排投融资、能源审计、清洁生产审核、工程咨询、节能认证评估、合同能源管理、环境监测、环保服务总承包等节能环保服务体系,拓展节能环保服务市场需求。(2)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支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或集团向上下游延伸服务产业链,为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特色装备制造业基地提供重要支撑。支持相关专业企业进一步提高通用部件、标准部件专业化设计、定制、加工服务能力。发展铸件、锻造、表面处理、热处理等基础工艺中心,提高工艺诊断、流程优化和再造、技能培训、标准化工艺外包等服务能力,拓展外包服务市场。支持发展技术支持和设备保养、维修、改造、备品备件等专业化服务。支持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联合咨询设计、研发、工程施工、外贸等相关服务企业,共同发展集系统设计、系统集成、工程建设和全程服务为一体的工程总承包业务,提供整体解决方案。(3)支持重点产业企业集团向上下游延伸服务产业链,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特色轻工产业融合发展,为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特色轻工产业基地提供强力支撑。围绕提升民族制药、特色食品、旅游商品等工业设计和产品研发能力,支持开展市场调研、企业规划、风险评估等商务咨询服务,产品设计、技术开发等科研服务,情报收集分析等信息服务。围绕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支持发展设备租赁和维修服务、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各类认证服务、制造技术和工艺开发及专利服务等。围绕提升市场服务能力,完善物流配送、质量跟踪等服务。推动综合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包括发展多功能、专业化的区域性商品批发、原辅材料交易和专业化细分仓储物流服务,电子商务和电子支付服务,专业化品牌展会,品牌设计、策划、推广,广告服务,专业人才培训等。

推进生产性服务与农业产业化深度融合,以信息、金融、农业科技、市场营销为重点,拓展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生产性服务需求,努力打造特色生态农业全价值链,推动特色农业转型升级和形成整体竞争优势。(1)以电子商务为抓手,通过“企业电子商务平台+中介组织信息服务+农户”模式,推动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与农业产业化基地、农产品营销大户、大型超市、大型餐饮连锁企业对接,推进“万村千乡”农家店和“农产品现代流通”工程信息化建设,提升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拓展农业信息服务市场。(2)巩固提升农业保险服务,加快推广开展基酒抵押、茶园经营权质押、仓单质押、股权质押等新型融资担保方式,拓展农业金融服务需求。(3)以冷链物流、区域性产地批发市场等为重点,与农业形成联动发展,拓展农业流通服务市场需求。(4)全面推进面向农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售后服务全过程的分析、测试、检验、计量等检验检测服务。

第二节促进服务业内部融合发展

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为载体,推进内部各类业态、各种服务功能的融合发展。以信息技术融合为路径,以渗透型为主要模式,推动行业服务模式创新,促进信息服务与金融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和流通服务等领域的融合发展。支持传统物流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拓展和延伸服务,鼓励大中型批发市场的商户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大宗商品网上销售、咨询、采购等商务活动。推进融资服务向其它生产性服务领域延伸,促进形成科技金融、会展金融等新业态(业务)。以研发设计创意园为载体,推进研发设计、节能环保和检验检测等科技服务与相关服务产业的融合发展。结合城市综合体、产业集聚区等建设,促进电子商务、会展、商务咨询等业态与相关服务产业的融合互动发展平台建设。

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文化旅游、商贸等生活性服务业之间的融合发展。以文化旅游集聚区为载体,以功能组合为主要形式,推动研发设计、电子商务、商务咨询、会展、人力资源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与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拓展电子商务市场需求和文化旅游产业市场需求,为打造文化旅游创新区、建设旅游强省提供重要支撑。挖掘科技创新、文化创意、商业消费、节能环保等领域金融服务需求,培育科技金融、文化金融等新兴金融服务市场。推动电子商务与生活性服务产业融合发展,支持企业通过自建、合资、合作等方式加强电子商务应用,支持传统百货、连锁超市等企业依托实体网点、货源、配送等商业资源,开展网络零售业务;探索推广“网上看样、实体网点提货”、“网上下单、实店消费”的“O2O”商业模式,推动餐饮、酒店、农家乐、娱乐等消费的电子化、网络化发展。

第六章推进品牌建设提升产业竞争力

加强服务品牌培育和引进,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打造一批在省内与西南区域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服务品牌企业、品牌集聚区域,增强品牌引领功能,提高生产性服务业核心竞争力和区域影响力。

第一节培育和引进品牌服务企业

在重点领域培育和打造一批“专、特、精、新”型品牌服务企业,鼓励通过并购、组建专业服务联盟等方式,实现专业化、品牌化发展。

加强国际国内知名服务企业和机构引进,加快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支持京东电商等入驻品牌企业继续提升品牌价值,力争引入更多的国际性行业协会、国际性组织、国际知名生产性服务集团和国内品牌服务企业(机构)入驻并在我省设立独立法人(机构),带动相关产业集聚发展。重点引进市场调查、资产评估、信用评估、风险评估、会计、审计、企业管理服务等商务咨询知名企业(机构),从事能源审计、清洁生产审核、工程咨询、节能认证评估、合同能源管理、环境监测、环保服务总承包等节能环保服务企业(机构),知名第三方物流企业(机构)。培育和打造本土服务品牌。实施生产性服务业“服务品牌培育工程”,支持省属服务企业集团、民营服务企业集团跨国别、跨领域经营,通过兼并、重组、上市等方式进行资本运作,采取加盟、连锁、托管等方式,实现规模化发展,培育形成一批服务品牌,并不断增强品牌的区域影响力。

专栏6                     品牌建设导向

    1、融资服务领域。通过战略联盟或专业服务联盟等方式,支持贵州省创业投资促进中心和贵阳市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等省内创业投资类服务机构开展合作,塑造服务品牌。支持贵阳市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生物医药产业投资基金等省内基金类企业、机构加强品牌建设。

    2、信息服务领域。支持贵阳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阿里巴巴﹒遵义产业带”以及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电子商务企业推进品牌建设。

    3、科技服务领域。支持铝美设计院等专业设计和规划院所等已有大型设计企业和机构加强品牌建设,打造成为具有行业重要影响力的品牌。支持贵州省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已有的15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铝合金产业、电气产业、聚合物材料产业、锂离子电池产业、无人机产业、轴承产业、铝镁电解装备产业、磷化工产业、物流中心自动化装备及系统产业、中药信息化生产、茶产业、辣椒产业、牧草产业、大鲵产业等产业创新服务品牌建设。加强七大国检中心、一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各类省级公共检测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培育一批在国内和省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检验检测品牌。

    4、商务服务领域。继续提升会展品牌价值,打造形成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特色咨询品牌机构、人力资源服务品牌机构。

   5、流通服务领域。继续提升贵州西南化工市场、遵义虾子辣椒市场等品牌价值,培育一批具有我省特色的物流、区域性市场品牌。

第二节强化品牌建设配套服务

明确各级政府品牌创建与管理机构,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协调服务品牌资源主体,统筹品牌性活动组织、品牌服务资源集成、营销推广等。建立品牌发展服务联盟,增强品牌创意设计、广告宣传、市场营销、体系认证、品牌评价等品牌建设配套服务能力。

第七章强化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发展动力与活力

通过深化改革开放和制度创新,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充分释放发展潜力,有效激发发展活力,加快推进我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第一节推进政府服务和企业内部服务的市场化

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释放政府服务需求对服务市场的拉动效应,推进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云计算、物联网、合同能源管理等新型服务业态的政府采购工作。

鼓励企业非核心服务业务剥离外包,培育专业化生产性服务市场。(1)鼓励制造业领域生产性服务业务剥离外包。在资源深加工产业,重点支持通过发展工程与生产管理、公用工程、安全环保消防、检验检测、专业维修维护、仓储物流等服务外包,整合优化生产服务系统,进一步改进和提高专业化水平。在装备制造业,支持工艺诊断、流程优化和再造、设备保养、维修、改造、技能培训、标准化工艺等服务外包。在特色轻工产业,支持市场调研、企业规划、风险评估、产品设计、技术开发、检验检测、物流配送、人才培训等生产性服务外包。(2)鼓励大企业非核心服务业务剥离外包。制定鼓励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集团和大中型民营企业剥离非核心服务业务相关政策,通过服务采购费用税前抵扣等方式,鼓励企业推动市场调研和营销策划、企业战略规划、信息技术咨询、运营维护、数据处理、物流、研发设计、检验检测、人员培训等非核心业务外包,支持服务企业承接非核心剥离服务业务。

第二节建立多元供给机制

进一步放开竞争性业务,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破除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和地区壁垒。(1)进一步放开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进入我省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全方位开放除国家明确规定以外的生产性服务业态。清除对社会资本设置的所有歧视性障碍,加快制定和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减少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前置审批和资质认定项目,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加快落实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允许社会资本参与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改革。(2)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等生产性服务领域的事业单位市场化、企业化改革,提高存量资源利用效率。对提供生产性服务的公办事业单位,按照公益性和非公益性属性加快推进改革分流:对公益性较强的事业单位,进一步理顺与主管部门关系,坚持去行政化,尽可能只保留其公共生产性服务业务;对非公益性事业单位和中介机构,加快推行市场化改革,与政府完全脱钩,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使其真正转变为独立生产性服务主体,增强发展的动力与活力。(3)支持和鼓励混合所有制企业(机构)、民营企业(机构)和社会资本进入。在实施有效监管、企业(机构)严格自律、社会信用制度较为完备的基础上,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面向国内民营企业(机构)、社会资本开放。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生产性服务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和运营管理。根据国家统一安排,逐步有序扩大生产性服务领域对外开放,鼓励采用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开展高水平的国际合作。(4)创新供给方式。积极争取国家在相关领域推进改革试点,在检验检测等领域探索推行政府购买、特许经营、合同委托、服务外包等服务模式。

第三节推动产业组织模式创新

创新组织模式,提升产业竞争优势。推进以资源集成、服务集成为重点的组织模式创新,增强龙头企业集团对行业服务资源的集成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推动信息服务、科技服务龙头企业或机构增强系统服务集成能力,向行业系统服务集成商、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工程总包或研发项目整体服务商转型;引进和培育商务服务龙头企业,引导其通过跨领域兼并重组、组建专业服务联盟等模式,增强专业化、集成化服务能力;鼓励流通领域龙头企业通过大规模连锁经营、完善销售终端网络等方式,增强上游连接组织生产、下游活跃引导消费的能力。

发挥生产性服务领域行业组织的功能。坚持市场化运作,进一步深化行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推动行业协会等行业组织与政府在人权、财权、事权方面完全脱钩,将其建设成为能有效连接政府与企业(机构)的纽带。强化行业组织的服务协调和行业标准化职能,充分发挥其在规划研究、规范市场行为、统计与信息、技术合作、人才培训和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中介作用。

第四节加强政策支持

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26号)和《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意见》(黔府发〔201418号)等文件提出的相关政策,构建适应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体系。

财税支持政策。(1)各级政府要重点支持公共基础设施、市场诚信体系、标准体系建设及公共服务平台等服务业发展薄弱环节建设,积极探索创新政府资金以股权、债权、基金等方式的投入,以股权投资、债权投资、基金等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推动建立统一开放、规范竞争的服务业市场体系。鼓励开发区、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服务业集聚区和发展示范区积极建设重大服务平台。(2)鼓励生产性服务企业进入集聚区,并给予房租、办证费用减免等政策优惠,具体办法由各地自行制定。(3)对成功上市以及在新三板挂牌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可由省级行业主管部门参照《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决定》(黔党发〔201127)的规定给予奖励;对在贵州股权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成功挂牌的企业,给予一定奖励。(4)支持生产性企业主辅分离,分离出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实际缴纳税款如高于原缴纳税款的(限于地方分享部分),高出部分在3年内由各地政府对该企业予以补助;其自用房产缴纳的房产税,符合税收优惠政策条件的,报经地税部门批准,可给予减征或免征。(5)加快建立和实施政府采购政策,推广购买服务。凡适合社会力量承担的,应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交给社会力量承担。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操作流程,尽快研究制定政府购买服务的指导性目录,明确服务种类、性质和内容。(6)落实和完善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节能环保等科技型、创新型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可向相关部门申请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并享受15%的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

金融支持政策。(1)鼓励地方和民营金融机构开发适合生产性服务业特点的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发展商圈融资、供应链融资等融资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贷款定价机制,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企业的支持力度。(2)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非金融企业债券融资工具融资。(3)建立企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完善动产抵(质)押登记公示体系,建立健全动产押品管理公司监管制度。(4)支持节能环保服务项目以预期收益质押获得贷款。尽快制定利用知识产权质押、仓单质押、信用保险保单质押、股权质押、商业保理等方式融资的具体措施。(5)根据研发、设计、应用的阶段特征和需求,建立完善相应的融资支持体系和产品。搭建方便快捷的融资平台,支持符合条件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6)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提供担保服务实行免征营业税政策。鼓励融资性担保机构扩大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担保业务规模。

土地和价格支持政策。(1)鼓励工业企业利用自有工业用地兴办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自营生产性服务业,对提高自有工业用地容积率用于自营生产性服务业的工业企业,可依法按新用途办理相关手续。(2)支持重点城市和国家级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通过对城镇低效用地的改造发展生产性服务业。(3)建立完善主要以市场决定价格的生产性服务业价格形成机制,规范服务价格。(4)落实用电、用水、用气与工业同价政策。对工业企业分离出的非核心业务,在水、气方面实行与原企业相同的价格政策。符合条件的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企业,可申请参与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试点。加强对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违规收费项目的清理和监督检查。

第五节深化区域合作

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区域合作。通过战略联盟、合作示范区等载体,加强与相关各方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的对接和合作,拓展区域服务市场需求空间。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和珠江-西江经济带,深化与长三角区域、珠三角区域、成渝经济区等经济区域在物流、研发设计、商务会展、信息技术服务等领域的合作支持服务企业跨区域经营。探索技术输出和管理输出等途径,支持优势服务企业通过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为纽带,实现市场拓展和品牌输出。鼓励优势企业跨区域设立分支机构、办事处,通过总部经济、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等模式,开展跨区域经营。

  鼓励企业以联盟形式拓展市场。支持企业以技术标准为纽带,通过产业联盟或技术联盟在全国范围内发展成员等方式,拓展国内服务市场。鼓励会展、咨询等商务服务企业,通过专业服务联盟、组团式推介会等方式,共同开拓国内国际市场。

第六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人才培养,从中高等教育专业调整入手,加快设置一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急需的紧缺专业,大力培养复合型服务业人才。落实省有关人才队伍建设的一系列重大举措,根据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不同要求,制订和落实相关细则,保护使用好现有服务业人才资源,及时发布各类人才需求导向、优惠政策等信息,更多地吸引省内外相关人才在我省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投资创业。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团队培养,建立创新发展服务平台。尽快出台促进设计、创意人才队伍建设的措施办法,鼓励创新型人才发展。加快建设一批大型专业人才服务平台,强化人才供需对接。

第七节加强标准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标准体系。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的服务标准,加快制定市场准入标准、信用评价标准和服务标准等行业技术标准。同时,加强行业自律和外部监管,全面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快建立服务业职业资格标准体系。

第八章保障规划实施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和完善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制度框架下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统筹协调机制和工作推进机制。晰部门责任分工,并指导市(州)、县建立相应机制,加快形成多维联动、上下一体的长效工作机制。在省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按照“统一规划、各有侧重、共同推进”原则,科学合理地确定相关职能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责并设立责任窗口机构,分解落实规划任务,明确部门分工,加强部门间的协调与对接,有效整合部门、地方、行业的要素资源。

第二节建立健全统计监测体系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加快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生产性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和科学有效的监测评估体系。结合生产性服务业生产经营特点和实际,探索建立科学、全面的生产性服务业细化分类目录和统计调查制度,不断提高统计数据的全面性、准确性、时效性,客观地反映发展动态,适时发布相关信息,为引导市场和政府决策等提供科学决策依据。进一步完善监测评估体系,加强监测分析和运行调度,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健康、快速、有序发展。

第三节推进规划实施

尽快制定规划实施方案。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测分析和跟踪问效,建立健全规划评估机制。坚持项目化落实,把加强相关重点项目建设作为推进规划实施的重要抓手,积极组织实施。扎实抓好项目前期工作,完善项目咨询评估、审议决策制度。灵活采取组团招商、专题招商、以商招商等形式,加大规划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强化项目建设跟踪服务和推进落实。

【分享】
【推荐】 【定制】 【打印】 【网站纠错】

相关信息